一年多来,华盛江泉集团总工会以抓典型、出亮点为工作总抓手,把工会组织作为联系干部职工的纽带,建成由35家企业工会组成的网络化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建设性作用,创造工作岗位1000多个,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发展。
遴选最美劳动者和先进标兵750个
2014年以来,华盛江泉集团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挑战,大力开展跨越发展年活动,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弘扬集团员工爱岗敬业、不惧困难、勇于拼搏的江泉精神,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团在民主推荐和评选的基础上,对750余位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最美劳动者、创新人物和敬业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大力表彰。
此次集中表彰,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充分体现了向基层、向一线职工倾斜的要求,缩减机关干部名额。此外,集团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安全知识竞赛、职工书画摄影大赛、职工艺术节和职工运动会等活动,各企业职工围绕安全生产、岗位技能等方面开展特色明显的竞赛比武,效果十分明显。在今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杯”山东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电视知识竞赛中,由江泉热电厂生产一线职工蒋玉龙等人组成的临沂市代表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团队配合,荣获三等奖,蒋玉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优秀选手”。此项活动引领了集团围绕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建设,普及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法治意识的系列活动,掀起了一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新热潮。
与此同时,集团总工会健全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积极开展各类送温暖、送帮扶活动。经过逐个单位摸排,把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职工全部纳入档案中,2014年以来,集团总工会把帮扶基金重点投放在因遭受重大疾病、重大意外伤害致困的职工以及困难职工子女就学上。今年以来,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200个,共向困难职工发放款物40万多元。
培育、创造就业岗位1000多个
今年以来,集团总工会积极促进企业职工创业就业,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开展一系列岗位技能培训活动,依托集团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举办计算机、电气焊、面点、客户服务、电工、特种车辆、生肉屠宰等岗位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其中,作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集团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稳步提升,2014年以来,全年高校毕业生共347人参与见习,323人与集团签约解决就业,见习生期满留用率达93%,与此同时,集团全年提供见习岗位500个,涵盖热电、钢铁、房产建筑、国际贸易、酒店管理、管业、焦化等20多个工作领域,有力保障了高校毕业生各个门类的见习需求,目前一大批见习毕业生已走上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业务主管等管理岗位,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此外,集团不断扩大对企业职工服务的范围,扩展服务职工的深度和广度,竭尽所能为尽可能多的职工提供服务。华盛集团教育中心为民办公助学校,主要为沈泉庄社区居民及华盛江泉集团各企业的员工子女提供就学服务,集团对社区居民的独生子女、双女户实行全部免费入托,居民子女考入大学专科的补助5000元,大学本科的补助10000元;对工业园区的高管人员、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子女全部享受免费入托,为广大居民和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现在社区内教育中心的幼儿园和实验学校已分别被授予“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教学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团公司对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且工作满一年的员工给予高学历人才津贴,博士每月2000元、硕士每月1000元,同时解决住房问题。
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劳动权益
集团总工会以职代会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将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维护到位,以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系列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山东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山东省厂务公开条例“宣传月”活动,促使各企业单位普遍知晓、自觉执行,依法保障广大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集团公司将职代会作为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阵地,不断完善强化,逐步建立了职代会会前审批、会后报告、重要事项无记名表决等十余项制度。在此基础上,注重抓好职工代表比例结构,确保职工代表的广泛性。严把职工提案质量关,对提案的收集、整理、审查、立案、交办、答复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针对具体提案,因事而异,对症下药,实行联合办案、上门办案等多种形式。2014年召开的第五届职代会一次会议,收集提案361件,立案170件,目前已经落实解决98件,其他72件正在程序办理中。如对职工提出的夜班吃不上热乎饭、下班洗澡有困难、职工医务室分布点少等问题,经上报公司管理层,得到全面完善落实。
为了拓宽职工参与管理途径,设立了董事长、总经理、工会主席信箱,通过开展职工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职工意见和建议。建立了“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公开网络,实现了厂务公开全覆盖。盛泉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将厂务公开纳入班组会议的范畴,凡是公司重大决议决策和职工关心事项,及时向职工传达,目前这一好的经验已在集团各企业全面普及推广。
为了丰富厂务公开的内容,集团将厂务公开向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用人领域、职工关心的热点领域延伸。企业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技改投资方案等一一向职工进行公开,重大工程项目、大宗设备采购、招投标情况等全部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集团一下属企业对除尘系统实施工程改造,提前将招标信息在厂务公开栏、公司网站公布,吸引多家供应商参加竞标,通过比价采购,改造费用下降89万元。在后续的输送带采购中,同样实施招标信息公开、比价采购的方式,采购费用比往年节省资金约197万元。
创造性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文化内力
华盛江泉集团发展28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江泉文化。28年前,当家人王廷江在创建罗庄镇白瓷厂的时候,就率先提出了“三化、四方针、五个好”的管理思路,即:“规范化、军事化、现代化”,“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关心好、支持好、利用好、维护好、监督好”,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江泉集团靠的就是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理念,并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江泉文化的底蕴和品位,才使企业的信誉越来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和谐,企业的综合效益越来越好。
近年来,华盛江泉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工作中,坚持道德文化为基础、人本文化为主体、管理文化为保证、创新文化为动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二次腾飞。
作为一个村企合一的集团公司,从物质需求的突破到精神需求的突破,促进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江泉集团的发展史,就是江泉文化的发展史。实践证明,只有积淀文化底蕴,企业才能长远发展,明珠才会更加璀璨。华盛江泉集团28年的披荆斩棘,逐步使企业充满了感召力、凝聚力、竞争力、生命力、回报力和外向力。
一是文化创新,充满企业感召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泉集团董事长王廷江同志就率先着手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创新。1996年8月,由中宣部主办的“王廷江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王廷江董事长提出了“全国学我们,我们怎么办”经营理念,他对高管人员先后组织了逐个谈心、集思广益、借古喻今等文化活动,居安思危,变压力为动力,自己查找不足,查找管理中的漏洞,破除管理中的弊端,大搞企业文化创新,促进了企业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形成企业凝聚力。“天地间,人最贵”。企业发展,人才为本。在选才、用人上,集团不唯年龄看本领、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资历看能力,一句话,唯才是用,不拘一格。为了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当家人王廷江亲自制定了管理人才的“五个好”,即“关心好、利用好、维护好、支持好、监督好”,通过各种措施和办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华盛江泉集团现有的两万多名员工中,既有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主管和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也有一大批训练有素、工作精益求精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骨干,形成了华盛江泉集团阶梯式、多样化的人才队伍。十几年来,为了使人才引得来、用的上、留得住,集团投巨资为广大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是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生命力。近年来,集团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加强了专利、名牌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对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只要符合申报专利条件的都及时申请了专利保护。华盛江泉集团“天地磁砖”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针对传统方法生产的白瓷质抛光砖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改造,做了大量的创新性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环保超白砖“白雪公主”牌和“聚精微粉”牌等系列产品,其中,6项关键技术在产品研发终期就及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使创新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有效保护。华盛江泉集团所在园区内的临沂江泉肉制品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江泉”牌火腿肠,2004年至2014年公司先后申请了10项外观设计专利,全部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006年12月,“天地磁砖”继山东名牌产品之后,又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免检产品”。2010年12月,“天地磁砖”被认定为“中国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品”,使企业品牌越做越大。
四是奉献爱心,铸就企业回报力。华盛江泉集团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党委集团一班人,分期分批对贫困村庄实施帮扶计划,先后投资15.6亿元修路、架桥,发展公益事业。1998年长江洪涝期间,集团在组织捐款捐物的同时,又派去了一支由33人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历时15天,直到灾民转危为安才返回自己的家园。灾区人民赠送的锦旗上这样写到:“千里携手显英雄本色,万众同心筑血肉长城。”1999年,罗西街道办事处土山洼村,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还没走上富裕路,当得知该村村民饮水还是个大问题时,集团研究决定,拿出了3万元帮助该村打井,解决了吃水问题。2001年,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罗庄区湖北路东段,被区政府命名为江泉工业大街,该路段使20多个村庄受益。2004年,江泉集团拿出500万元修通了罗三路南段,为邻边的北老屯村、闫泉庄村、参茬窑村、红土屯村、花卜圈村提供了交通方便;2009年,集团投入3500万元精修了罗庄区双月湖路景观大道,成为临沂市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0年,先后向临沂市见义勇为协会和临沂市青年创业促进会捐款100万元。2005年以来,企业先后拿出260万元帮助窑汪崖村、毕庄村、肖庄村修路打井,使扶贫工作逐步向周边辐射。进入2013年,集团班子集体协商,时任集团董事长王廷江向市政府郑重承诺:为加快大美临沂的发展,投资15亿元捐建临沂市区首条高架桥,该桥纵贯临沂市区,长11公里,预计两年完工。市政府将沈泉庄的这项承诺誉为:“惠及市民的善举,首开先河的义举,振奋人心的壮举。” 自1992年以来,集团每年都参加社会各类公益活动,如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救助海啸灾区、非典捐助、慈心一日捐、对口帮扶、修路架桥等,累计捐款达16亿元,年均6900万元。集团领导认为,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促进社会诚信友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企业持久地向前发展。
江泉文化还在于制度上执行力度强,政策上激励程度高,福利上推行范围广。
江泉集团的发展,还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三次创业精神。第一次创业靠的是求实、奉献精神;第二次创业靠的是开拓、创新精神;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创业,靠的是科学、和谐精神。三次创业带来了五次发展变迁,第一次变迁是个体企业变成集体企业,1989年农民企业家王廷江将自己拥有600万元资产的白瓷厂捐献给沈泉庄。第二次变迁是1992年沈泉庄成为沂蒙山区第一个亿元村,三年实现了“四化两一”的奋斗目标,即: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粮食良种化、村民住宅楼房化、工业产值过亿元、争当江北陶瓷第一村。第三次变迁是1999年村集体企业步入资本市场,首支股票“江泉实业”在上海证交所隆重上市。第四次变迁是自1999年开始,江泉集团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已在五大洲的25个国家设立了27个办事机构。第五次变迁是2002年开始,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做大企业,入围全国500强企业,目前已连续14入成功入围。
总之,在集团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工会管理工作正逐步从务虚走向务实。今后,华盛江泉集团将继续用好《山东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这把利器,继续开展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题的一些举措,携手万名职工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 |